讀者一定要了解,不管貸款成數是多少、自備款有多低,總共要付出去的房屋成本還是一樣,而低自備款雖然一開始不用付這麼多錢,但之後卻要承擔較重的還本壓力,許多人為了一圓買房的夢想,卻背負了一大筆債務,反而影響到日後的生活品質,這些都是在買房錢應該要謹慎考量的問題...

Picture of 謝宗翰

謝宗翰

專欄作家
益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所長

前言

在華人社會中「有土斯有財」的觀念相當強烈,即使在當今社會,仍有許多人把是否擁有自己的房子當作是婚姻成家的基本要件。華人對於不動產如此執著除了因為傳統社會是以務農為主,有土地才有辦法栽種過活,另一個很大的原因則是土地的稀有性,理論上,在不拆除現有房屋的情況下,土地應該會越來越少,正因為這樣的特性,使得土地與黃金一樣具有對抗通膨的特性,而這也是為什麼老一輩的台灣人有錢只會想買黃金及土地。現代的都市人除非家財萬貫,否則很少有人能夠在市區買下一塊地,所以大家只能退而求其次來買房,因此買房又可分成自用與投資兩種,這兩種目的的買房,其決策與物件的考量完全不同,本文主要是從自用的觀點來探討。

在歐洲國家,大概有一半左右的人沒有自己的房屋,主要的原因除了風俗民情的不同外,房屋的持有成本、相關的稅制及法令都是影響的原因,而到底租比較好還是買比較好,其實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,而是看自己在乎的是甚麼。

要買或要租?

決定要買或要租,可用以下這兩種方式可以來探討:

  • 年成本法
    衡量租屋的總成本及購屋的總成本,探究哪種方式的成本比較低
    EX:黃先生有100萬的自備款,看上了一間中古屋,售價約500萬,目前黃先生一個月的租成本約1.2萬元,押金3個月,銀行貸款利率為2.6%,定存利率為0.6%,兩者間的成本差距:
    • 租屋年成本=(一年租金12,000×12)+(押金3個月×000×0.6%)=144,216
    • 購屋年成本=(自備款機會成本100萬×6%)+(房貸一年利息400萬×2.6%)=110,000
    • 購屋較租屋節省34,216
  • 淨現值法(NPV)
    在一個固定居住期間,將租屋及購屋現金流量還原至現值,比較兩者的NPV較高者為划算。
    EX: 阿英目前每個月的房租是15,000元,她看上一棟價值500萬的中古屋,打算以自備款100萬並向銀行貸款8成的方式來購買(每月還本息21,002),房貸期間20年,房貸利率為2.4%
    • 租屋的NPV=-15,000×年金現殖利率因子2%,240=-2,856,89
    • 購屋的NPV=-100-21,002年金現殖利率因子2%,240+500萬×折現因子PVIF2.4%,20=-1,888,493
    • 20年下來購屋較租屋划算968,406

購屋能力分析

要買房之前一定要先評估自己的財務能力,目前坊間有許多建商主打「低自備款輕鬆買房」,但讀者一定要了解,不管貸款成數是多少、自備款有多低,總共要付出去的房屋成本還是一樣,而低自備款雖然一開始不用付這麼多錢,但之後卻要承擔較重的還本壓力,許多人為了一圓買房的夢想,卻背負了一大筆債務,反而影響到日後的生活品質,這些都是在買房錢應該要謹慎考量的問題。我們可以用以下的方式來評估自己的購屋能力:

  • 可負擔房價=(年收入×負擔比率)÷房貸利率可負擔房價=(100萬×20%)2%=1000萬
    EX: 小李目前的年收入約100萬元,每年可負擔的房貸約為總收入的20%,房貸利率為2%,小李可負擔的房價:
    可負擔房價=(100萬×20%)2%=1000萬
  • 屆時可負擔的房價=屆時有能力準備的自備款+屆時有能力承擔的房貸金額
    EX:小陳打算六年後購買新房,年收入100萬,若每年可儲蓄40萬元,目前銀行有存款100萬元,小陳六年後可準備的自備款(假設投資報酬率為7%):
    FV=10萬×年金現殖利率因子PVIFA7%,6年+100萬×折現因子PVIF7%,6年=436.2萬
  •  可負擔房屋總價=可負擔自備款+可負擔貸款
    可負擔房屋單價=可負擔房屋總價÷需求坪數
  • 換屋能力概算(自備款)=新屋淨值–舊屋淨值=(新屋總價–新屋貸款)–(舊屋總價–舊屋貸款)

(下輯,謝宗翰會計師會就結稅規定、貸款種類,來幫助我們輕鬆買房!)